建一个院士工作站,签约不到两年,双勤民生公司就集聚了一名中科院院士、国内低温材料顶尖专家,还引来9名博士,帮助企业在低温合金材料技术上取得革命性突破;联兴成套设备通过引进北科大博导程树森等三人团队,成功开发出新型长寿高效节能铸钢冷却器产品,一举夺得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用为本,积极引领人才投身各项建设,充分释放其创新能量和内在活力,使人才真正成为创新转型的“催化剂”和科学发展的“源动力”。
吹响招才引智的“集结号”
王建生是扬子江船业公司总经理,他原是国内造船行业的专家,多年前,他受聘来到靖江,推动扬子江造船转变造船模式、实行精益生产,为企业创造了巨额效益。
王建生是我市从外地招引来的高层次人才中的一名。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需求积极拓展柔性引才新途径,通过多种形式,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为我所用,积极引导优秀人才向我市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领域集聚。
每年,我市都征集发布人才开发需求目录,举办人才固定市场和赴外招聘,加强对外人才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靖江市首届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等多项重大人才活动,延揽高层次人才来靖发展。我市依托高校院所人才科技优势,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无缝对接,推进高位嫁接、借力发展。全市600多家企业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1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多元化、深层次、可持续合作关系,汇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资源为我市所用。
我市还举办“靖江市与高校院所全面合作签约仪式”,与浙江大学等16家高校院所签订68项产学研合作协议;与中科院开展人才科技全面合作,每年组织部门负责人、企业家赴中科院考察交流,洽谈产学研项目合作,并围绕人才交流与培养,互派年轻干部挂职锻炼,架起沟通桥梁,促进“寻缘结对”。近两年,院地先后联合举办“靖江企业家中科院行”、“中科院科学家靖江行”、“院士专家靖江行”等多项重大人才科技对接活动,签订40多项产学研合作协议,与相关院所建立中科睿凌低温设备有限公司、江苏中科金秋竹核电装备有限公司2个高科技企业、2个技术转移中心和1个高科技产业园,柔性引进以院士为引领的高层次人才80余名。
据市人才办统计,近五年,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829人,其中,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3人,入选省“创新团队”1个、省“双创计划”15个、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15个。
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同频共振”
“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这几年,我市促进人才集聚与产业培育的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创新链”,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同频共振”。
造船及配套产业是我市龙头产业之一。我市新世纪造船、亚星锚链、扬子江船业等一批企业通过在上海、香港等地投资建立研发机构或跨国并购、参股等方式,获取相关人才技术资源,同时加快内部人才培育,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市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造船基地,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取得了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崛起一个优势产业的优异成效。
近年来,我市港口码头、现代物流产业异军突起,造船、金属材料、粮食、木材、能源等临江产业集群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裂变,这充分显现了人才、技术对经济的引领和驱动作用。
围绕我市产业特色和未来产业培育方向,我市通过政策推动和典型带动,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创建以“三站三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人才科技创新载体,实现引蜂酿蜜,借智发展。据统计,全市现已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9个,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个。
以“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
2009年,耐尔集团引进了才鸿年为首的院士工作团队。才鸿年和企业研发团队重点进行纳米级特种合金材料的应用研究,并围绕“三耐”开展金属材料的耐磨损、耐高温、耐腐蚀的性能提高和优化。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特种合金复合技术体系,开发纳米级复合产品和特种合金铸锻产品,“三耐”特种钢的耐磨损、耐腐蚀度性能明显增强,生产成本降低15%。
像耐尔集团一样,我市一批优势企业通过引进顶尖人才,抢占转型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市通过与高校院所的人才科技合作,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电子通讯等领域高新技术项目200多个,促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市先后推出高新技术产品249个,建成高新技术企业5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幅,创新型经济得到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