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市梁徐镇王石村一组的王能燕曾在日本做过服装研修工,最近刚从新加坡打工归来。听说王能燕回国了,姜堰市几家服装厂纷纷登门高薪聘请她到厂里工作。姜堰市总工会主席肖乐平说:“姜堰市共有大大小小服装企业上百家,这些企业中,‘海归’工人大约有1000多人,他们不仅带回了技术,还带回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个个成了企业的一线人才。”
“是出国打工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现在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而且离家不远,还可以照顾到家庭。”在位于姜堰市江村工业园的泰豪服饰公司会议室内,刚刚30岁出头的“海归”工人戴忠一脸满足地对记者说。
戴忠和许多怀揣出国致富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曾经到中东的阿联酋和约旦服装企业打工5年。在阿联酋,戴忠跟着一位台湾师傅学习了机械修理。打工合同期满回国后,戴忠到家乡的一家服装厂继续搞机械修理。进厂后,戴忠将他在国外学到的机械修理技术加以发挥,将拷边机改装成“自动翻条机”,生产效率一下提高了15倍,而且翻条的质量更稳定。老板将他的工资由2000多元一下子提高到3000多元,并答应他享受副厂长级待遇。
泰豪服饰公司老板翟凤兮是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到工业园从事服装生产的,当时来的时候心里没底,后来招工时,厂里一下子来了20多名“海归”工人,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生机,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的品位。翟凤兮说,以前做的都是些没“油水”的单子,后来,某知名品牌企业来厂考察,看到“海归”工人的熟练技能后,当即表示让泰豪为其生产服装。现在,泰豪已经成为国内外几个知名品牌服装的生产基地。而这20多名“海归”工人,都当上了班组长。
钱伟曾经在约旦的服装企业打过5年工,回乡后,成了一家服装厂的车间主任。运用在国外工作的经验,钱伟使所在车间的布料利用率提高了8%~10%,每个月仅布料的充分利用就为企业节约成本15万元~20万元。(记者王伟 通讯员刘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