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整体的飞速发展为中国企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的企业在过去二三十年都能获得增长,因此企业重技术轻管理现象比较普遍。但发展到现在,中国制造难以突破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的管理软肋,尤其表现在对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忽视。
当2010年中国总体经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中国制造业的产值超过了美国制造业产值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主体。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8%,而美国去年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4%。
随着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如何保持中国经济、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各种挑战与风险。
9月2日,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举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来自全球的政界、学术界精英以及企业领袖以全球化视角对中国制造进行了全面剖析。多位来自全球500强的企业领袖进行高峰对话,对中国制造的全球化运营出谋划策,给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提供新视角。而综观与会者的观点,换位后的中国制造目前面对的主要是三大瓶颈。
新兴市场角色转变中国制造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运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重要的战略选择,寻找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全球化战略和运营模式成为了一个紧迫的议题。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使用,进行设计、采购、制造、销售以及提供服务,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如何在全球化运营中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来自世界一百强的霍尼韦尔全球副总裁沈达理(ShaneTedjarati)指出,“我们在考虑中国市场的同时,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市场相对低廉的成本。”霍尼韦尔几乎所有的制造以及产品集中在中国,中国制造在很大程度上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其具体表现在,中国制造产业的庞大规模,具备了支撑全球化运营的能力。中国制造发展20多年来,已经形成成熟的供应链,从设计到测试以及物流配送,全部可以在中国完成。
“中国已经转变为一个战略性市场,在中国开展业务可以帮助你在行业内建立更好的领导地位。”沈达理指出。霍尼韦尔主要业务为航空、自动化和特种材料、交通系统。其销售额为360亿美元,其中50%的销售都是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地区,中国是其海外最大市场。沈达理回忆,“中国之前只是作为一个下订单的地方,现在我们希望在中国真正地开展业务。”霍尼韦尔已经将17个运营中心布局中国。
与此相对的是,霍尼韦尔的策略制定中,有70%的决定在中国做出,服务于中国的客户,另外30%的决策在全球的范围内做出。霍尼韦尔在中国进行供应链一体化,包括研发、渠道的发展,以及客户的细分和市场的营销,以及知识产权、IP一体化的考虑。麦肯锡关于中国制造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接下来的十年,70%-80%全球的净增长源自于高增长的地区。2020年的份额,很大程度来自于中国和印度两国。同时,其他的份额也是来自于一些不同的高成长性的地区,包括中亚、拉美、中东、非洲、东盟等。
“考虑到最近西方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来自中国和印度70%、80%的增长份额趋于保守了。”沈达理指出。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DavidSimchi-Levi教授长期研究全球化运营课题,“我们关注到在所有的新兴市场有了很大变化。对于企业而言,从全球化的制造战略转移到以地区为中心的制造业战略。对于各个企业的执行官和管理人员而言,不得不面临复杂的变化环境、不确定性以及动态变化的环境。”
“我们不能仅仅在中国设立一个跨国公司的代表处,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概念,我们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国的市场竞争者。”沈达理指出,随着新兴市场的角色转变,在中国市场上的战略需要进行调整。进入中国市场,不能将跨国公司作为竞争对手,“我们非常清楚如何和西门子或者通用电气这些国际巨头进行竞争。然而我们真正的竞争对手来自中国本土,尤其是那些从100万销售收入上涨到200万营业收入的本地参与者,因为他们了解客户的购买需求,知道本地的价格敏感点。”
创新可以本土化 国际化要防陷阱
来自世界500强的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表示,宝钢作为行业内较早做出全球化运营战略的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海外营销体系布局,经过20年的发展和调整,宝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外营销网络体系的布局。
然而宝钢同样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我们出口的产品不是非常高附加值,容易造成贸易摩擦、贸易倾销,这方面的频率以及数量非常大。”徐乐江指出,在出口贸易的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所难免。“二氧化碳减排已经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作为国际化运营的企业,当二氧化碳纳入到全人类共同要减排的对象的时候,企业不得不思考,这样的运营方式还可持续多久?”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钢铁行业大规模国际化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角色逐渐演变为全球钢铁投资的输出大国以及钢铁资本的输入大国。“中国的国际化方向应该是中国钢铁业向国外钢铁业输出投资,这里包括钢铁用的铁矿石资源、焦煤,包括新建钢厂和参与国际钢铁业的收购。”徐乐江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里面,日本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资本输出国。
徐乐江预测,中国的钢铁业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一定会促进国际资本到中国来加大投资力度。目前,全球钢铁业跨国投资95%以上的项目是合资形式实现,这个趋势仍然会持续,但是会出现新的变化。“资源类投资以低比例参股为主,但是参股的比例显著上升。特别是资源行业稳定的高投资回报是钢厂目前参股比例提高的主要原因。”同样来自世界500强的三一集团副总裁何真临指出,对于国际化的理解,三一集团选择了用国际化的资源提升三一重工的竞争力。
“要用我们的优势资源,到异国他乡整合他们的资源为我所用,三一的国际化不是源于出口,恰恰相反,是源于供应链的进口。我们的重卡来自于奔驰和沃尔沃,我们的柴油机来自于德国的名牌企业。”中国企业在行业的核心技术掌握上仍与国外企业有一定差距,非要走技术原创之路历史证明并不可行。但中国企业可以选择本土化的创新思路。“我们对于进口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拼装,而是集成起来,加以我们的创新组合成工程机械的新突破。”何真临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