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 热词
泡沫!泡沫!更多泡沫?
摩根斯士丹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去年下半年撰文指出,中国内地房地产泡沫正处于“破裂的前夜”。这篇文章的公开发表引起房地产圈内圈外人士大打“口水仗”。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表示:“目前2/3国家和地区正面临房地产泡沫危机,在所有房地产泡沫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第一。上海和北京因占中国销售量的14%%,且房价涨幅最大而将首当其冲。”
而国内房地产商们对此不以为然,作为一个利益团体,他们一再强调:房价的看涨是因为市场有需求,出台土地供应的招拍挂政策和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扬都是原因。其中,潘石屹就公开表示,“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对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的结论有点危言耸听。目前全国的房价都在上涨,而且上涨的幅度非常大,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地和房子的供应量少。”
建设部也公布了由经济学家陈淮牵头的报告《怎样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来反驳“中国房产泡沫”说,报告认为:判断房地产是否出现泡沫,关键是看是否存在真实需求。目前的住宅需求仍然真实,在有真实需求支撑的前提下,即使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房地产过热或结构性过剩现象,也不能就此判断房地产已经是“泡沫经济”。
房地产到底有无泡沫?是否马上就要破灭?是否存在房地产开发过热?
所有这些问题整个行业都在争论,而且似乎从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些不和谐的讨论之音,也许只有时间才能证明,谁对谁错?
加息让购房者望“息”却步?
央行在去年末宣布9年来首次加息的消息,幅度如此之小,只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为0.27%%,虽然对经济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但人们都将其看成是警示性的。对于房地产市场,“加息”让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重新做出评估。“加息”让许多人从那种“只要贷到了款,买到了房,就等于赚到了钱”的如痴如醉的迷幻状态中清醒过来。“加息”让人们明白,不论是按揭贷款购房自住,还是按揭贷款投资购房抑或是按揭贷款投机购房,都是要讲成本的,都是要冒风险的,所有这些,真的会让那些非理性购房者望“息”却步。
正如业内专家所称,加息已被公认为调控房地产供给与需求的最好的市场化手段之一。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在展望明年房价走势时就表示,“如果2005年上半年利息继续加息,房价就肯定不会涨到哪里去。甚至,如果利率变动比较高,房价还会掉下来。”
万通集团主席冯仑在央行宣布加息的当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加息只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此前,国家还出台了土地、金融等一系列调控政策,但过去的前三个季度房价还是不断上涨,由此能引出的关注点是市场确实有强大的需求支持,而且很多购房者都买涨不买跌。同时他指出,目前的加息幅度对于购买高档社区的人群根本造成不了什么影响,这部分人对于升息并不十分敏感。反而是中低收入购房者的敏感度比较大,存贷款利率上调后,他们可能会更谨慎,中低档市场的需求可能会因此放缓。但这并不意味会消灭需求。他们选择的方式可能是将存款先放着不动,等观望之后再购买。总之,房价的高低变化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解决的只是行业的结构问题。
空置率超过国际警戒线?
“白天狂热销售,夜晚不见灯火”,一些人对国内部分大城市商品房空置、闲置做了如上描述。美国《纽约时报》此前的一篇报道,指出中国房屋的空置率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因为,“在上海,大约有六分之一的高级住宅没有人住;在北京为四分之一;在深圳附近为三分之一。而且在未来几年里,房屋空置率一定会在目前基础上大幅增加。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办公楼的供给将猛增50%%……”
在国外,空置率是谈论房产泡沫的一个关键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认为这并不准确。他表示,任何一个产业都会有产品积压,这是市场化竞争的一个必然结果和必要条件,对房地产业来说也是如此。况且,目前大家对空置率的计算标准也不太一致。有的按房屋竣工半年、一年以后的空置率算,有的按竣工三年后的空置率算,所以空置率这个说法比较笼统。应该先把这几个标准讲清楚,再来判断是否有泡沫。
按揭贷款助长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刘建昌曾撰文指出,随着个人消费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大,国内一些大城市居民已经悄然成为高负债一族,北京家庭的家庭债务比例高达122%%,大城市的家庭高负债主要是高房价引起的,而我国家庭债务的主体是以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按揭贷款为主的个人消费信贷。
按揭贷款购房,其实质是将潜在的购买能力转化为现实购买能力的一个过程。在本质上来讲,它是将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购买能力提前释放,即将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潜在的房屋需求提前而攒到现在来了。由此而激发出来的自然是对住房现时的极大需求。从经济学上讲,需求曲线自然会因此发生很大的移动,这时,如果想保持房价的稳定,相应地对房屋的供应量,应该有很大的增加,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住宅用地供应量,那么,这个城市房地产价格就只能一路上扬了。(完)
摩根斯士丹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去年下半年撰文指出,中国内地房地产泡沫正处于“破裂的前夜”。这篇文章的公开发表引起房地产圈内圈外人士大打“口水仗”。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表示:“目前2/3国家和地区正面临房地产泡沫危机,在所有房地产泡沫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第一。上海和北京因占中国销售量的14%%,且房价涨幅最大而将首当其冲。”
而国内房地产商们对此不以为然,作为一个利益团体,他们一再强调:房价的看涨是因为市场有需求,出台土地供应的招拍挂政策和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扬都是原因。其中,潘石屹就公开表示,“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对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的结论有点危言耸听。目前全国的房价都在上涨,而且上涨的幅度非常大,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地和房子的供应量少。”
建设部也公布了由经济学家陈淮牵头的报告《怎样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来反驳“中国房产泡沫”说,报告认为:判断房地产是否出现泡沫,关键是看是否存在真实需求。目前的住宅需求仍然真实,在有真实需求支撑的前提下,即使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房地产过热或结构性过剩现象,也不能就此判断房地产已经是“泡沫经济”。
房地产到底有无泡沫?是否马上就要破灭?是否存在房地产开发过热?
所有这些问题整个行业都在争论,而且似乎从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些不和谐的讨论之音,也许只有时间才能证明,谁对谁错?
加息让购房者望“息”却步?
央行在去年末宣布9年来首次加息的消息,幅度如此之小,只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为0.27%%,虽然对经济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但人们都将其看成是警示性的。对于房地产市场,“加息”让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重新做出评估。“加息”让许多人从那种“只要贷到了款,买到了房,就等于赚到了钱”的如痴如醉的迷幻状态中清醒过来。“加息”让人们明白,不论是按揭贷款购房自住,还是按揭贷款投资购房抑或是按揭贷款投机购房,都是要讲成本的,都是要冒风险的,所有这些,真的会让那些非理性购房者望“息”却步。
正如业内专家所称,加息已被公认为调控房地产供给与需求的最好的市场化手段之一。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在展望明年房价走势时就表示,“如果2005年上半年利息继续加息,房价就肯定不会涨到哪里去。甚至,如果利率变动比较高,房价还会掉下来。”
万通集团主席冯仑在央行宣布加息的当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加息只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此前,国家还出台了土地、金融等一系列调控政策,但过去的前三个季度房价还是不断上涨,由此能引出的关注点是市场确实有强大的需求支持,而且很多购房者都买涨不买跌。同时他指出,目前的加息幅度对于购买高档社区的人群根本造成不了什么影响,这部分人对于升息并不十分敏感。反而是中低收入购房者的敏感度比较大,存贷款利率上调后,他们可能会更谨慎,中低档市场的需求可能会因此放缓。但这并不意味会消灭需求。他们选择的方式可能是将存款先放着不动,等观望之后再购买。总之,房价的高低变化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解决的只是行业的结构问题。
空置率超过国际警戒线?
“白天狂热销售,夜晚不见灯火”,一些人对国内部分大城市商品房空置、闲置做了如上描述。美国《纽约时报》此前的一篇报道,指出中国房屋的空置率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因为,“在上海,大约有六分之一的高级住宅没有人住;在北京为四分之一;在深圳附近为三分之一。而且在未来几年里,房屋空置率一定会在目前基础上大幅增加。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办公楼的供给将猛增50%%……”
在国外,空置率是谈论房产泡沫的一个关键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认为这并不准确。他表示,任何一个产业都会有产品积压,这是市场化竞争的一个必然结果和必要条件,对房地产业来说也是如此。况且,目前大家对空置率的计算标准也不太一致。有的按房屋竣工半年、一年以后的空置率算,有的按竣工三年后的空置率算,所以空置率这个说法比较笼统。应该先把这几个标准讲清楚,再来判断是否有泡沫。
按揭贷款助长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刘建昌曾撰文指出,随着个人消费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大,国内一些大城市居民已经悄然成为高负债一族,北京家庭的家庭债务比例高达122%%,大城市的家庭高负债主要是高房价引起的,而我国家庭债务的主体是以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按揭贷款为主的个人消费信贷。
按揭贷款购房,其实质是将潜在的购买能力转化为现实购买能力的一个过程。在本质上来讲,它是将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购买能力提前释放,即将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潜在的房屋需求提前而攒到现在来了。由此而激发出来的自然是对住房现时的极大需求。从经济学上讲,需求曲线自然会因此发生很大的移动,这时,如果想保持房价的稳定,相应地对房屋的供应量,应该有很大的增加,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住宅用地供应量,那么,这个城市房地产价格就只能一路上扬了。(完)
上一条:
年轻白领 你挑到“心水”房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