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况的视察报告
来源:泰州人才网 日期:2011-02-15 浏览

  2010年5月17日至25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为团长,刘峰岩、王金祥常委为副团长的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就“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赴江苏省进行专题视察。视察团听取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情况介绍,巡视察看了南京、无锡、泰州等地10余个研发和生产基地,与苏州、常州、扬州、南通市领导、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并同江苏省有关方面交换了意见。

  一、江苏省对创新驱动认识早,经济转型行动快,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蓬勃态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创造了“苏南模式”,实现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战略转变;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对外经济合作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发展。江苏的发展经验,为国家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旧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江苏立足自身优势,坚持依靠科技,着眼长远,超前部署,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形成了苏南先发、苏中苏北加快跟进、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基本格局。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9年江苏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2万亿元,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的21%,同比增长26%。其中,新能源产业尤为突出,拥有我国唯一的千万千瓦级的海上风电基地,硅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55%,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约占国内市场的二分之一。

  二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2009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一,当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投入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3%。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半导体照明用二代化合物、MO源和碳纤维等高端关键材料取得突破,实现批量生产。涌现出无锡尚德、扬子江药业、昆山龙腾等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

  三是初步形成重点城市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群。南京依托雄厚的电子工业产业基础,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轨道交通、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无锡依托人才聚集、研发力量雄厚的优势,着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微电子、光伏和物联网产业;泰州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扬州着力发展以太阳能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以LED照明为主导的新光源产业,以碳纤维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苏州、南通、连云港等地市也形成了自己的新兴产业发展特色。

  四是初步拉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序幕。新能源产业形成了“晶体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风电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关键零部件为支撑、风电机组为龙头的产业链;新材料产业方面,金属材料、纺织材料、化工材料等领域已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和纳米材料产业迅猛发展;医药产业方面,形成了全国抗肿瘤、抗病毒、广谱抗生素、精神类药物等品牌药的重要生产基地;节能环保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特色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开始起步。

  二、江苏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规划

  江苏省委、省政府紧紧扣住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抓统筹、抓规划、抓落实。在统筹规划中明确主攻方向、工作主线和工作重点,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兴化、新兴产业主导化,推进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以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为方向,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各级党政领导作用,完善工作和考核机制。例如,南京成立了新型显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新兴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无锡将人才领导小组和科技领导小组合并为“科技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形成“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抓第一资源、抓第一驱动力”的工作机制;把科技创新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形成全市上下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

(二)改善政府服务,强化政策支持

  江苏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意识,着力加强政策指导与服务。通过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政策,提供科学高效的创业创新服务,实现了各类创新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从2004年起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从每年3亿元逐年增加到10亿元,建立了30亿元再担保资金、20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和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的资金困难问题。二是强化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集聚资源、要素和人才,从孵化器到加速器、产业基地,对新兴产业发展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和服务。大力推行政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主导作用,构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使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进而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支持创新的政策合力。不断完善已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创新政策,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为重点,着力扩大政策覆盖面。例如,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5年以来每年选定100家科技成长型企业进行滚动扶持培育。

  (三)立足高端引领,实现重点突破

  江苏着眼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实行科技创新的高端跨越,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如碳纤维生产的部分高端设备已实现自主生产;3兆瓦风机的国产化标志着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实现与世界同步;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等。泰州医药产业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定位发展,走出了一条从引进高端人才、研发成果入手,集聚发展高端产业的新路,短短三年多就在全国100多家医药园区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了新一代高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模式。

  (四)坚持“招才引智”,发挥人才优势

  发挥科教大省优势,高度重视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广揽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2006年江苏率先在全国制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投入专项资金20亿元,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000多名,创新团队840多个。无锡率先启动面向全球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530计划,为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生活等方面的便利与扶持,落户项目数连年翻番,2009年落户总数达到325个。

  江苏省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重视开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多数新兴产业领域还不掌握核心技术,一些重大核心技术装备还依赖进口;不少地市在新兴产业的选择上有所雷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尚未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支持产学研融合的政策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制约战略性新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三、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能源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投入、低效率、重污染的生产模式遇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缓解资源环境矛盾、拉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是在国际竞争中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的必由之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还将深刻影响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发展和变迁,依赖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加强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领导

  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界定其外延。研究和总体设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框架和政策体系,科学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和区域布局,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高层决策机制。成立由国务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强化部际协调,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加强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筹规划

  在国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引导各地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构建分层次、分区域、分领域、分类指导、差别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布局和发展政策体系,在保护和支持各地发展积极性的同时,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选择若干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区域或城市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试验区”,在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集聚发展。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汇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高新区“二次创业”和产业转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加强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

  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充分运用设立投资基金以及财政补贴、财政奖励、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整合和利用好现有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研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创新型企业所得税激励和增值税优惠政策,充分激励人才、知识、成果等创新资源要素发挥作用。加快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和风险投资;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优先上市;鼓励债券融资,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资金需求;改进和完善支持创新型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和保险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加强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支持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家“千人计划”,凝聚、发现和培养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创业和管理人才。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和奖励评价机制,为创新创业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选择若干近期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科技成果,以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化为重点,组织实施“重要产业创新工程” 和 建设“重大产业化发展基地”,依靠一批核心创新人才,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尽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辈出、成果倍出、产业倍增”的局面。

  (五)加强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

  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优势,进一步完善各类市场规制和市场培育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009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左右,但目前我们承担着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污染和能源消耗,发达国家在享受着绿色产品,而个别国外企业又提出要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等等,所以我们应当加大光伏电池应用扶持力度,减少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开启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建议尽快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大力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增大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进一步完善特许经营权招标确定合理上网电价、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每年开工建设一批大型光伏发电基地项目和屋顶电站示范工程,通过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带动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健康快速发展,使清洁能源为我所用。大力实施“送电下乡”工程,在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偏远地区,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集热产品,改善生产生活用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六)加强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机制创新

  改变目前“唯GDP发展速度”的考核体制,把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比重、产业创新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直接投入和政策规划引导作用的同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及时完善行业产品和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审批管理和服务程序;改进招投标制度,完善各类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头条、头套、头台设备,鼓励无偿优先使用;要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电力体制、医药管理体制、新能源价格机制、卫星应用管制、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转基因农产品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制度改革;不断总结、探索和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融合”的创新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动权;统筹国家科技、教育资源布局,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工程和重大基地建设,引导地方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建设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打破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封闭格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