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人才网讯:今年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与之同时,我市多家企业遭遇的用工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大学生毕业就业难,企业招工难,那么毕业后未就业的大学生流向了何处?市人社局又出台哪些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带着这些疑问,10月24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市人社局、数家企业及几个未就业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难题
今年7月从南京一高校毕业的小蔡至今未找到工作,小蔡在学校所学专业是文科,毕业后一直在寻找一份行政管理工作,面试了几家企业,投过几十份简历,最终都杳无音讯。当记者问小蔡为什么一定要找份行政管理工作时,小蔡无奈地说,大学所学专业是文科,没有别的专业技能,除了能做文员与行政管理工作外,她实在想不到自己还会什么。
像小蔡这样的高校毕业生不在少数,在找工作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想投身到基层去,又没有专业技能,于是近几年又催生了一种“回炉”现象,高校毕业生回到技工学校即称“回炉”。小王是2010年从成都某高校工商系毕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在一家灯饰公司找了份工作,工作一年后,小王回到泰兴技工学校学一门专业技术。小王告诉记者,大学四年的学习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但1年多的社会打拼让他认识到,自己要是掌握一门技术,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对自己有好处。
中小企业面临“招工难”
在市人社局就业招聘大厅内,记者看到一些中小企业的招聘台常年设在哪里,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招人难”。那么,小企业“招人难”,到底难在哪里?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老夏是一家家政企业的负责人,需招聘3名员工。“大学生放不下身段,不愿意到我们这样的小企业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老夏一句话先给大学生定了性。原来,老夏在前年招了6名大学生,结果都走光了。去年招了3人,只留下1人。“不招人,公司就没办法发展。”老夏认为,公司招不到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太小,没办法通过福利待遇留住人。他透露,现在只要有人来,他就满足了,能把用人缺口补上,才能考虑以后发展。
小阚是一家商贸企业的负责人,准备招两名销售人员。“虽然开出的薪水不低,但是愿意来的人很少。”小阚也将难招人的原因归结于“庙太小”。他认为,大型企业不仅待遇高,而且管理正规,而小型企业待遇相对较低,管理上有欠缺,因此,求职者更倾向于大企业。虽然感到人难招,但小阚青睐的是那些有销售经验的人,宁愿多付一点薪水也在所不惜。“没有销售经验的人,还要找人带着他跑销售,很是麻烦。不如那些有经验的人,不仅能很快上手,还有人脉,真是一举两得。”
是不是将大学生作为人才培养,才能留得住,用得好?小阚认为,只要员工付出一份力,他就会给一份薪水。“至于培养,有点奢侈。如果培养好了,但他却走了,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觉得没有那个必要。”
市人社局支招缓解招工难和就业难
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他们想过各种办法,也出台了为应届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创业培训、创业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帮助部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9月初,市人社局根据省厅下发的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信息花名册,依托各乡镇、社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劳动保障协管员,登门入户调查。对于部分家庭地址不明确的学生,则主动寻求公安、教育部门的帮助,对学生信息进行详细核定。通过多方联动,全面掌握未就业大学生的家庭地址、学历、毕业院校、专业、联系方式、就业意向等基础信息,并将调查摸底情况进行汇总,统一录入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系统内。截至目前,已经为1589名未就业大学生建立数据档案。
市人社局还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通过培训、基地、资金“三落实”,打造“三位一体”创业帮扶体系,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今年共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00万元,解决各类创业疑难问题215个,初次创业培训5426人,新增创业12474人,全民创业的氛围愈来愈浓。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肖荣建议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放宽眼界,基层就业天地宽,在一线同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也能够锻炼能力,对将来发展很有好处。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应该把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作为主要责任和办学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面向行业与地方,满足地方建设对技术人才专门化、职业化的要求,增加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度。
近年来,企业用工难问题愈演愈烈。为积极帮助企业及时招到合适、足量的员工,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市人社局采取多项具体举措,为企业用工难支招,即“沉下去”,开展用工调查,对全市范围内企业开展了普查式的用工调查,发放用工调查表320多份,回收270余份,同时组织企业代表召开用工座谈会,畅谈用工疑难,及时收集用工信息;“请进来”,举办招聘活动,除了每周三、周五和每月15日、30日定期举办用工招聘会,上半年还专门组织了8场专项招聘会,累计服务企业600余家,帮助企业招用1万余工人;“走出去”,招才引智进高校,为帮助企业招到高层次人才,今年上半年,先后组织110多家企业分赴浙江、南京等高校密集地区揽才,累计吸引400多名高校毕业生前来应聘,其中硕士、博士占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