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激增,专业人才捉襟见肘
2002年,在花旗银行任职的朱亚明,亲历了内地第一款双币理财产品的诞生。作为外资银行初入中国的第一个产品,朱亚明和同事们专门到银监会详细解释什么是双币理财产品。
2011年是外资银行在内地开展理财服务的第十年,先后在花旗、荷银等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现任星展中国个人银行业务部总经理朱亚明感到,站在理财十年的路口有些尴尬。
产品数量飞涨
2003年,汇丰是第一批推出保本型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和双币投资产品的外资行之一。随着银监会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2006年《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一步获得开放。
2006年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开始明显增长,当年的人民币产品有340多款。2007年,数量达到900多款。随着外资法人银行牌照下发,人民币产品数量继续上升,2008年人民币产品4000多款,另外还有数百款美元、澳元产品。2009年,人民币产品有5400多款。2010年,市场上全部理财产品高达11760多款。2011年上半年市场上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已接近去年全年数目,达到10160款左右。
产品类型渐趋多元化
2006年前,花旗银行主要以优利账户和结构性投资账户为主,产品结构和挂钩标的较为简单,主要为外汇。2007年开始发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的结构性票据和海外基金,并在2008年开始发行海外债券。2009年推出了保本型实时计价的汇利账户,在本金保障的情况下提供了客户参与外汇市场的机会。现有的不同类型账户可以做到37-88个货币对的外汇交易。
2007年汇丰(中国)成为法人银行后开始提供人民币服务,次年推出寿险业务和开放式海外基金平台。2009年,汇丰(中国)在保本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基础上推出部分保本产品。2011年推出海外债券型QDII, 成为首个引入海外债券实时报价的外资银行。
2011年是东亚(中国)成为法人银行的第五年,该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告诉记者,投资者在经历2008年金融产品的高风险后,投资更加谨慎,偏向于保本类产品。银行也把亚洲债券、海外基金、商品及信托、保险等资产组合配置,为不同净值的投资者指定更贴切的理财方案。
理财人员数量严重缺失
与激增的理财产品数量形成反差的是服务于内地的专业理财人员数量捉襟见肘。
以3个城市为例,纽约近80万金融从业人员服务700多万人口;中国香港40余万金融从业人员服务香港的710万户家庭;上海金融从业人员只有23.19万,需要服务的家庭户数却高达825万户。
除了数字上的缺口,朱亚明指出,国内个人理财市场理财人员的素质有很大欠缺。上海金融理财服务人员年龄结构低,30岁以下的高达56%。金融理财服务人员从业年限在3年以内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9%,较短的从业时间限制了他们所能提供的理财服务能力。金融理财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也普遍较低,获得CFP(注册金融理财师)和金融理财师及其他专业水平证书的从业人员,仅有690人。
良性理财环境,创新与风控并举
在谈到下一个十年,外资银行眼中的良性理财环境时,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陈静君表示,商业银行在促进理财市场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履行社会责任,普及市民的金融知识,提升公众的金融安全意识。其次,在产品开发方面,银行要做到创新与风控并重,从客户需求出发。另外,在销售和服务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借助科学化的工具帮助客户去了解其风险承受能力、个人及家庭的财富需求。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消费金融业务部总裁周永赞也表示,根据今年6月底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会更重视产品风险的揭示,做到充分的信息披露。他相信,在一系列规范理财产品运作和销售的法规出台后,整个市场销售将更加透明规范,有利于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陆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