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歧视,残疾人伤口的那把盐
来源:泰州人才网 日期:2011-09-22 浏览 下载WORD

  “"影响企业形象"、"影响员工观感"……这些年,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得心都麻木了。”9月18日,海安县白甸镇脊柱畸形的24岁女青年马丽娟,向记者讲述她的求职遭遇,“我懂会计、会计算机和平面设计,可8年来,跑了4个城市几十家单位,都以我"相貌不佳"为由加以拒绝。为什么不能给想自立的残疾人一次就业的机会?”

  全省残疾人479.3万人,涉及1400万个家庭。马丽娟的诘问,促使记者把目光投向残疾人就业歧视问题。

  “沉默多数”隐藏显性歧视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残疾人的就业安置。至今,颁布的全国性涉残维权法规有63个,我省颁行的地方法规超过十个。

  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而《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又将《条例》第八条细化为:“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城乡各类经济组织,应当按不低于本单位上年末从业人员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南京鼓楼区残联副理事长李秀文告诉记者,全区一万多工商企业中,执行按比例就业和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约占四成,还有六成“既不安置又不缴费”。

  所谓的理由归纳有四:一是残疾人外貌影响企业形象;二是残疾人与团队难沟通,影响执行力;三是残疾人手脚慢、疾病多、“难缠”,会拖累企业,影响绩效;四是认为安置残疾人是“国家的事,与企业无关”。“尽管企业的安置困难可以理解,但其中不乏对残疾人人格的歧视和劳动权利的漠视。”李秀文说。

  鼓楼区四成的“执行比例”还算高的。记者先后询问省内4家残联的“执行比例”,均答复:“不便说,怕挫伤先进者积极性。” 下转A6版

  上接A1版 而中国残联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残疾人就业过程中有被歧视经历,其中32%的人经常受到歧视。

  而从未公开招录甚至抵制招录残疾人的现象,在我省机关和事业单位也长期存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张菁教授特别指出,“就业歧视中,女性残疾人首当其冲,并且生存状况有日趋恶劣之势。”

  隐性歧视手法不时翻新

  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秀梅研究发现,近3年全省残疾人就业中,显性歧视的比例有所下降,隐性歧视明显增多。记者通过对南京、南通、泰州等地相关企业和残疾人的调查,大致归结出隐性就业歧视的七种表现。

  一是残疾人劳动合同内容模糊。南京市残联教育就业处副处长邓江淮介绍,有的企业故意含混合同上的劳动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项目,为日后“找个理由开人”埋下伏笔。

  二是社会保障“偷工减料”。鼓楼区残疾人就业管理所孙守典所长发现,有的企业给健全职工全额缴纳“五险一金”,给残疾人只缴纳一到两个险种。而“五险”齐全是法定要求。还有企业接受残疾用工时,答应安置在文职岗位,可到岗后又改为操作工种,以“苦累脏”逼其辞职。

  三是同工不同酬。如不给残疾人发工资,只发“高标”的基本生活费;经常“忘记”给正常工作的残疾人发奖金,逢年过节只悄悄给健全职工“发红包”;甚至还有每月给三五百,劝残疾人“回家歇着”。

  四是意向用工合同不兑现。有的企业出于自身宣传的需要,每每在各种“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上大签意向用工合同,甚至面对电视镜头振振承诺。待宣传一结束,瞬间变脸。 多次“上当”的昆山市玉山镇残疾人陈吴洪告诉记者,他“再不信这种少诚意的意向合同了”。

  五是上演“苦肉计”。以本单位没有无障碍设施,万一残疾人在厂里出意外“不得了”为由,婉拒招聘和录用残疾人。

  六是以“不懂心理学”作为挡箭牌。有家企业老板拒绝中专、大专残疾学生就业的理由是,残疾人心理比较脆弱,容易诱发心理问题。“而我们这些大老粗哪会心理疏导,弄不好会害了孩子。”

  七是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

  李方平律师认为,对残疾人就业的隐性或显性歧视,实质上都是一种排斥行为,对于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弱势的残疾人来说,都是一种伤害,既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建设,更不利于公平社会的构建。

  环境歧视更容易被忽视

  南京白下区盲人按摩师陈亮亮告诉记者,他出行全靠半盲的25岁许叔田牵引,“盲道上全是车,小许不在的话,我不敢独自上班。”

  5年来,南京市投入1.5亿修建了80公里长的盲道,新建了一批无障碍设施,包括坡道、扶手、电梯、升降台、低位柜台以及无障碍厕所等。但由于长效管理没有到位,目前,83条市政道路需全面恢复人行道上的完整盲道,3000多处无障碍设施不合格或不正规,面临整改。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残疾人就业促进网首席专家黄震告诉记者,无障碍通行权的保障,是残疾人实现就业的前提。相反,有障碍的生活、工作、学习、社会环境,对残疾人也是一种歧视,而这常常为大众所忽视。

  “出不了门、过不了马路、坐不上公交、爬不上楼的"障碍生存",客观上限制了残疾人的充分就业,也加重了就业安置的难度。”泰兴市残联理事长封红年有感而发。

  黄震认为,一方面,全社会应努力建设残疾人就业无障碍的环境;另一方面,应推动残疾人信息化就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运用,原有的产业逐步信息化,原有的劳动职业逐步转变为信息职业,产生了大量适合残疾人的新岗位。

  2004年至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122个新职业标准中,大多在IT领域。其生产工具是计算机、网络、软件等。而残疾人就业趋势也随之变化,即从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为主,逐渐向第三产业的服务、信息经济转换,为残疾人高层次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由此可见,构建全新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就业歧视。可以想见,马丽娟们千呼万唤的就业机会,已为时不远。 本报记者 林培 唐悦

下载 就业歧视,残疾人伤口的那把盐.doc

分享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