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于昨天落下帷幕,江苏共有10.09万名考生参考。无论从全国还是江苏报考情况来看,研究生考试依然高烧难退。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如果不能带来国民素养的提高,将导致社会教育焦虑的加剧。江苏专家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考研热的背后,凸显了部分考生考研目标的盲目,是缺乏科学合理人生规划的反映。
考研大军中屡现“三无”考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考研大军中有不少考生,由于缺乏“自信心”、“清醒规划”和“准备”,网络上被形象地称为“三无”考生。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小吴告诉记者,她大学读的是文学专业,由于不大喜欢所读的专业,所以近四年下来基本上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眼看临近毕业,在就业和考研之间,自己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每样冲刺一下,期待奇迹的出现。但是她自己也坦言,在如今的激烈竞争环境下,这种“侥幸成功”希望很渺茫。
“考研热”外界不应过多评价
“考研热,在我看来传递的主要是一种积极的讯息,外界不应过多评价。”在三江学院副校长武正林看来,导致考研热出现的因素是各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增加,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此外,由于不少专业在就业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以及考生对于自身学历层次提升的愿望下,考生加入考研大军,这是一件应该鼓励和支持的事情。
针对性不提高考研热度难降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学历的需求,都加剧了考研热。”江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专家谢承俊说。谢承俊认为,如果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即使考了研也未必能找到理想工作。所以考生在考研问题上,应该更为理性地思考,让考研计划更有针对性,这是考研热降温的前提。而从高校的角度来说,不少专业的开设如果意味着学子毕业即失业,也很难让考生放胆去闯荡职场。记者 刘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