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白领情结”加剧就业难度?
来源:泰州人才网 日期:2012-02-15 浏览 下载WORD


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从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新一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已经发生改变。 周游 摄

  每年春节一过,“招工难”都会成为各大报章重点关注的话题。在招工难问题年年如是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的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从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新一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已经发生改变。

  业内人士介绍,大部分上不了高中的80后、90后会选择就读职校,因此新一代工人当中,很多都是中职生,在深圳一些企业难招工、尤其是技工难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深圳本土职校生从事所学专业的意愿低下。“对于毕业生来说,有很多工作单位可以选择,但学生不愿意去做。”这凸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困境。

  为此,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龙岗及深圳的职业教育、培训界人士,在他们看来,招工难,尤其技术工人紧缺将会制约龙岗及深圳的产业升级进程,因此壮大、提升深圳职业教育,创新模式开展跨地区的职教合作以及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将是深圳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本土职校生从事专业工作意愿低下

  相关的背景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的中职在校生已达2200万,超过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高等职业教育实际招生也达到300多万,“在内地不能就读高中的初中生,只要肯读基本都可以读相关的中职学校,可以说,新一代务工人员很多一部分是中职生。”杨世海说。

  “不管学什么专业,到最后都只干‘物管’这个行业。”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调侃一些龙岗户籍的职校生,这些职校生家里有房屋出租,不用工作,帮家里收收房租也能做到衣食无忧。

  在深圳一些企业难招工、尤其是技工难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深圳本土职校生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意愿低下。“对于毕业生来说,有很多工作单位可以选择,但学生不愿意去做。”龙岗中专副校长杨世海告诉记者,一些学生干了几年就放弃工作了,所学的专业技能也浪费了。

  杨世海认为,很多职校生有白领情结,这使得他们不愿意干那些“粗活”,比如数控专业的学生很容易就业,待遇也不错,有的毕业生工作三年月收入能够达到七八千元,但现在的学生更愿意做白领,“有没有空调很重要,工资低点他们反而可以接受”。

  他举了一个例子,龙岗一家五星级酒店招员工,很多专业的学生都想去, “因为在五星酒店工作很体面,专业不对口都没关系。也正因如此,一些万金油专业如IT、财会,学生喜欢读,以为出来可以做白领,结果毕业后发现收入并不高,也常常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不少企业同样有类似的感受。比亚迪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龙勇在日前的一次招聘会现场介绍,他们也主要缺中高级技工和工程师,“当前不少求职者都瞅着管理类,想做办公室工作,这也导致真正工资高的高级技工难招”。

  “这反映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意愿之间的矛盾。”杨世海说,同以前60、70年代的务工者不同,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工人更加追求自由、舒适,“但不可能象父兄那一代人那样能吃苦,很多人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例如比亚迪曾经到我们这里招人,一些学生听说有可能分配到惠州的基地,便不愿意去”。

  “不要以为只有深圳的职校生如此,其他地方的职校生也近似这种情况,一些与我校有合作的粤北职校学生来龙岗工作,常常会出现干几个月就走的情况。”杨世海说。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接受了过职业教育的一批学生日益成为新一代蓝领工人的主体时,时下存在的招工难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困境。“德国一个马路工人可以一辈子只干倒沥青这一件事,一个最高级的沥青工人工资可以等于高级教授,他可以晚上穿西服在酒吧里和教授喝酒,但不觉得自卑。而我们的学生只想着干‘白领’工作,这反映了在我们的职业教育当中还缺乏职业规划指导。”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吕静锋表示。

  职教质量尚难支撑产业升级

  缺乏职业规划指导只是职业教育质量低下的一个方面。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产业升级进程的加速启动,目前职业教育这块短板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

  “职教使命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区域提供优质学位,二是为区域提供足够技能人才以支撑当地的产业发展,但现实是目前支撑深圳产业结构的人才结构却是畸形的。”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吕静锋表示,深圳的劳动力结构基本上是“哑铃型”,“两头的高素质人才和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层面员工占绝对多数,而中间层,即具有相当技能水平的产业工人或技术能手非常紧缺”。

  来自龙岗区职业训练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龙岗区中高级技工需求量约占用工总数的10%,实际满足率却不到50%,随着龙岗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加快,如果相应的技术工人供给难以跟上的话,缺口还会拉大。

  从供给方面来看,目前国内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但质量仍未得到大的改观,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很常见,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都是从传统普通教育改良过来的,不能体现真正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核心要求,这也使得我们的职业教育不能提供真正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工人,这种情况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会表现得越发明显。”吕静锋表示。

  而且随着深圳对内地人才的吸引力下降,技工的引进也越来越难。位于龙岗中心城的怡锋工业区今年中高级技工缺口在400人,开出的月薪在4000元以上,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祝奎告诉记者,今年招工比往年严峻,主要是28岁到35岁的熟练技工成家立业,大多呆在老家,不愿再出来,出现断层。

  “以前深圳对包括技工在内的各种人才都很有吸引力,但现在内地的发展也跟上了,因此要解决深圳的技工缺乏的问题,不能一味沿袭旧有的引进模式。”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因此深圳也有必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本地的新一代技术工人,“以职业学校学生人数为例,国家目前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比是5:5,广东是6:4,深圳7:3,而龙岗只有8:2,缺口很大。”

  有关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深圳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还应加大,“现在职业教育呈现出中央重视、社会漠视的状况,一些地方政府也觉得办职业教育不光投入大,老百姓也不喜欢,所以积极性并不高,如深圳这几年准备建设的寄宿制高中要明显多于职校。”

  求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

  业内人士介绍,在国内,江苏的职业教育走在全国的前面,这也使得他们在吸引投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苏州有底气对要进驻的企业承诺,你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工人,我就可以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技术工人。”

  近年来,深圳也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龙岗为例,2009年,龙岗区成立了隶属于区政府的龙岗区职业训练中心,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构建区内外职教资源与区内企业的对接平台;去年又由龙岗中专牵头,联合区域内相关职业学校、相关单位自愿组成公益性职业教育联合体龙岗职业教育集团,利用龙岗区作为产业大区的优势,推进校企合作,推动龙岗职业教育的发展等。

  记者了解到,今年龙岗区还将利成立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并正在积极推动深圳市东部职业教育园区落户龙岗。

  “我有一个想法叫做‘十百千万工程’。”吕静锋日前告诉记者,他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即希望通过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校校合作办学这两大平台,与内地边远地区的百所中职学校合作办法,与包括龙岗企业在内的深圳本土1000家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用十年时间为深圳输送和置换100万具有一定技术素养的产业工人。

  据有关人士透露,深圳还有意建立一所理工大学,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构建、完善一个职教体系,让职教学生有更多的上升通道,“没有希望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要让更多的学生、家 长觉得读职校并不是没有选择的选择,相反读职校不只是可以学到技能、技术,而且也有机会将来读硕士、博士。”吕静锋说。

  除了职业教育外,业内人士建议,深圳对现在在职工人的培训力度也仍有待加强。吕静锋表示,目前在这一领域,政府的行为太弱,多是一些零散、点缀式的,“政府应加大投入,同时要有创新思维,比如可以给在职的工人发放培训券,比如说一年内有限,工人可以拿培训券到市场上自主选择培训机构,这样逼着培训机构提升业务水平,激活培训市场。”

  “其实深圳还可以借鉴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吕静锋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美国,移民会被要求去社区学院进行学习培训,首先是学习语言,然后测试适合哪项工作,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然后再找工作,“深圳是座移民城市,也可以学习这种模式,发扬包容和开放的精神,依托类似社区学院的教育培训机构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不但可以解决深圳技术工人紧缺的难题,也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深圳应推行

  职业准入制度”

  专访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吕静锋:

  南方日报记者:近年来,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地区都会出现招工难的问题,现在不但技工缺,甚至普工也缺,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吕静锋:在世界各国,很难找出像中国这样庞大,且充满矛盾的劳动力市场,在招工难的同时,也面临着就业难,一方面有大量的企业在为自己的岗位犯愁,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力在为自己的工作犯愁。

  “两难”同时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劳动力价值扭曲,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2008年,中国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0.5%,但劳动力报酬年仅增长9.9%,这就意味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财富持续积累的同时,劳动力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造成该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财富分配的制度不公,产业发展水平低下,产能不高,劳动力素质较低等,但有的企业已经为普工开出3000元的月薪还招不到普工,这就是劳动力价值扭曲,劳动力扭曲涉及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尊严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养老问题,这些都不是涨工资能解决的。

  南方日报记者:劳动力扭曲状况如何修正,深圳要解决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在职业教育领域还要做哪些工作?

  吕静锋: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讲,职业教育缺失、职业准入缺位、职业指导缺乏是导致劳动力价值扭曲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三点,首先是要加强职业教育,特别是提升质量,目前国内的职教已经占据教育的半壁江山,重心应从扩大规模转移到提升质量上来,尤其是着力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技术硕士—技术博士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升通道,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其次,深圳应强调职业准入,在德日等发达国家,职业准入是最基本的劳动制度,任何人要进入任何岗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技能考核,并凭借相应的专业技术证书方能上岗,这种严格的劳动制度既确保了劳动力的基本素质,也确保了企业的产品品质。在中国真正推行职业准入制度的岗位是极为少数的,基本是集中在特殊行业或特殊岗位,比如司机教师医生律师等,现在中国还处于人口红利阶段,政府也担心推行职业准入制度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但从长远来看,职业准入制度势在必行,该制度的核心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这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工业社会劳动力分布的生态构成。

  其三强化职业指导。在西方国家,职业指导行业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和丰富的理论;但在中国,职业指导是一个全新的工种,一直到2000年,中国才诞生了第一批高级职业指导师。强化职业指导,一是需要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二是要把强化职业指导和加强职业教育和强调职业准入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要建立多渠道、交互型的职业指导体系,例如在教育领域,可以在普通中学开设就业指导启蒙课程,在经济领域以立法的形式,要求企业必须按一定的比例配置。记者 凤飞伟

下载 职校生“白领情结”加剧就业难度?.do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