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动美好江苏建设
来源:泰州人才网 日期:2011-03-29 浏览

  “要进一步创新创优环境,集聚各类人才,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出台相关实施办法激励企业加大对创新的投入”、“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内在活力,使创新成为江苏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突出科技创新的人才导向,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科技进步、企业发展,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在2月中旬召开的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美好江苏建设成为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科技活动,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工艺水平,而且能够创造新型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拉动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从2009年开始,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脱颖而出。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我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特别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支撑。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省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研发经费筹措困难,导致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核心技术掌控力较弱。

  委员们指出,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使自主创新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把科技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入,逐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是要搭建多元化资金支持平台。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保证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快建立民营科技发展银行,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担保扶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二是要帮助企业建立自主创新资金预算制度。建立合理的资金预算补给机制,从企业留利、年度经费支出安排中,提取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资金,用于企业创新支出。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三是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融资难问题。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环境,设立技术开发专项基金,对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在资金筹措、研究开发、市场调查、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

  委员们强调,要逐步强化政府在支持技术创新方面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壮大企业创新主体。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原始创新,努力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增强重大核心技术的掌控力。瞄准国际前沿,分析国家重大需求,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设立一系列的相关项目,交由省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承担研究,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将各阶段性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备案,形成有效的创新延续机制。推动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所、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帮助重点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从技术模仿、产品复制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转变。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探索促进区域自主创新一体化的财政、税收、金融、风险投资、环境资源和人才等相关政策。联合实施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重大工程,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战略产业核心技术跨越工程。进一步鼓励、关心和支持创业能力强、就业门槛低的微小企业发展,重视创业园区和创业基地建设,引导科技创业。

  加快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制约我省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或者外资生产,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许多企业选择技术追随,依赖原有发展模式,核心竞争力不足。

  对此,委员们提出,要提升自主创新水平,首先必须加快各类科研公共性服务平台建设。根据我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集中力量建设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和社会公共人才服务四大平台,打破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格局,建立平台共享机制。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推进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测试、验证试验等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多的数量向中小企业转移辐射先进科技成果。同时,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司化形式,为企业科研提供补充性服务。

  围绕如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委员们表示,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制定和调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对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通过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项目进行扶持,完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在内部建设上,既能精细管理,优化劳动组合,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产能,降低成本;又能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外部运作上,要引导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对方资金、技术、市场、资源等优势,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产业适度转移,引导企业跨区域、国际化发展,不断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如何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委员们建议,在整合企业、院所和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同时,由科技部门主导,财政出资引资或者依托地方资源,为企业与高校及研发机构牵线搭桥。建立和完善推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畅通技术创新需求信息和科研成果信息的渠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自主创新评估机制,对各地的创新效率定期进行评估。组织专家对企业进行创新效率的分析,发现影响其创新效率的具体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营造自主创新环境,构筑创新型人才高地

  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力量,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和提升我省核心竞争力的引擎。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使江苏成为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地,使人才成为江苏重要品牌,努力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提升。委员们一致认为,当前全省要着眼于营造浓厚的自主创新氛围,培养更多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更多的创新团队,形成更加合理、均衡的创新型人才结构。

  委员们认为,要突出抓好人才政策优先制定,人才工程优先实施,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大力促进人才向企业集聚、向高端攀升、向新兴产业流动。积极构建创新载体引才聚才,打造“三大平台”。通过建立企业研发平台,吸引凝聚高端科技研发人才;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引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水准,集聚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实施民营企业人才国际化战略,制定更具吸引力的引才政策,吸引高层次技术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加盟企业。面向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以全球视野,重点做好创新团队的引进,力争形成亮点,做出成效。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委员们更加注重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从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我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委员们建议,全省上下要协力构建高层人才共享机制,形成统一、开放、共享的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加快“两化”融合人才职业化进程,推出一批兼具信息化和工业化知识背景,精通工业流程、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支持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再培训,通过设立重大研究开发专项和产学研技术合作平台等手段培养高端人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人才和员工在职培训力度,激励一线员工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培养一批善于吸收、转化和推广创新成果的产业员工队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