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综述
来源:泰州人才网 日期:2011-11-09 浏览 下载WORD

  “人才”两字,区区五笔,却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强盛的动力源。

  转型的泰州,求贤若渴;发展的泰州,海纳百川。点击近年泰州经济社会发展图谱,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演绎出了精彩纷呈的一幕幕:

  近3年来,全市引进硕士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3200多名,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目前,全市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结构日趋优化,人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有5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4名高层次人才入选省“双创计划”,高端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中国医药城、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企业研发机构等一大批创新创业载体竞相涌现,人才引进政策不断调整完善,人才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重点人才工程相继实施,这些举措为该市的人才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政策先行,形成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人才政策是吸引人才的“风向标”,更是集聚人才的“聚宝盆”。

  近年来,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泰州市海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意见》、《泰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增强人才政策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确保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先后设立“泰州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泰州市海外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泰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全市每年用于人才开发的专项资金达到1亿元。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5至100万元不等的安家补贴、每年1至5万元不等的生活补贴;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经过评审,可给予40-200万元一次性资金资助。

  政府设立2.5亿元的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和引导风投、创投公司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

  人才政策是导向,是杠杆。从2010年度入选市“双创计划”的21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投身泰州所领衔的项目和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009年,陈秀从新西兰回国创业,在海陵区成立了江苏吉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高科技、前瞻性农林品种的研究和试验。在获得市“双创计划”资助后,他道出了心里话:“作为"双创"人才资助对象,得到了50万元的资助,虽然数目不大,但体现了政府对我们项目的关心和支持。创业有了政府的扶持,我们信心和劲头更足了。”

  “人才是长腿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政策环境,人才是会跑掉的。”泰州市委领导多次对人才工作部门的同志说,“我们的使命就是当好人才的"客服",不断创优政策、用活政策、给足政策,尽最大可能让人才满意!”无论是高层次人才的工资核定、职称评定、家属安置,还是身份确认、档案重建、待遇兑现等手续办理,只要政策有的,全部兑现到位,力求让每一位高层次人才在泰工作安心、事业顺心、生活舒心。

  正是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人才政策,产生了人才集聚的“磁场效应”。仅今年,全市引进硕士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优秀人才1013名,其中,海外优秀人才205名、创新创业团队41个。

  高端引领,打造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们靠什么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归根结底要依靠高端人才。

  泰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在2010年8月出台的《关于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凤城千人计划”,到2015年力争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2000名。

  “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逐步成为各地、各部门的共识。在这种先进理念的强力驱动下,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正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领域,产生出喜人的“葡萄串效应”。

  海外高层次人才马启元教授,带着多年的研发成果和管理团队落户中国医药城,创办了江苏美时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去年,马启元团队被列入“2010年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并获得省2100万元资助。目前,马启元团队正引领着世界高温超导射频线圈技术的创新,公司预计3年内形成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至少50项,计划明年上市;到2013年,年销售额有望达到5亿美元,占全球磁共振射频线圈市场的20%。

  “人才是绿色GDP,这样的GDP总量越大越好!”市政府领导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这种“绿色人才观”。

  刚柔并济,铺就招才引智的“快车道”

  发展需要转型升级,招才引智同样需要“升级转型”。

  思路一变天地宽。近年来,该市不断创新创优招才引智的手段,从注重刚性的“落地生根”到柔性的“但求所用”,从单纯引进人才到人才项目联动引进,从强调数量的递增到人才素质的考量,从单纯招商引资到项目人才一齐引进,从零星引进到团队引进,实现了招才引智模式的“华丽变身”。

  “出国门”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时度势,亲历亲为,带队赴美、加、澳、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招才引智推介会,建立了与国际多个国家人才组织的“热线”联系,中国医药城等创新创业载体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海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仅中国医药城现已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300多名,国际领军型人才100多人。

  “柔性法”引。鼓励高层次人才采取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技术开发、智力入股、中介服务等形式为我市发展服务。今年5月底,靖江市启动“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来自浙大、南大等22家知名高校的70多名教授、博士,“柔性挂职”靖江42家企业,为所在企业提供“外脑”服务。

  “请进来”谈。2008年以来,我市连续3年举办“百名海外博士泰州行”活动,共组织 211家企业与400多名海外博士进行项目对接,224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1个现场签约,创下了全省签约最多的记录。海归博士张潮海创办了英纳环保科技公司,开发的等离子汽车尾气净化器拥有两项专利技术,上海通用、长春一汽等知名汽车厂商伸来了合作“橄榄枝”。

  “合作化”选。充分利用海外华人社团组织等平台,建立海外引才工作联络站。目前,我市已与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等华人华侨社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他们宣传推广泰州的人才环境,帮助招引海外优秀人才。中国医药城与美国韬睿等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合作,成立“中国医药城人力资本配置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猎头”人才,先后聘请到20多名院士级专家担任发展顾问。

  培育载体,搭建创新创业的“大舞台”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近几年来,我市围绕“1+3+N”产业体系、“一城一区一园一带”特色产业板块,突出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的创新创业载体,做到以一流载体集聚一流人才。

  目前,泰州市拥有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三部委联合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6家、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9家、省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家、省创新型企业54家。全市建成1个国家级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留学人员创业园。

  扬子江药业集团引进在美国从事药物制剂研发生产近20年的闻晓光博士担任“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引进曾任职美国强生公司、礼来公司的高级科学家董庆博士担任扬子江药物研究院院长,产生了良好的人才效应。“在这里,我找到了最合适的工作平台。”闻晓光说。海归博士蒋志君,原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企业Teva(泰沃制药)全球研发运行副总裁。他和团队先后考察了国内8座城市,最终,他们辞去高管职位、放弃高薪选择到中国医药城创办江苏长泰药业有限公司。

  “对人才,我们不仅要有"蓄水养鱼"雅量,更要有"放水养龙"的海量;不仅能"见长",更要能"护短";要做到"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让人才干事创业没有"天花板"。”人才工作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英才云集日,凤城华美时。我们坚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泰州定会建设成为一座人的才华受到充分尊重、人才价值得到充分承认的魄力之城,一座创新人才得到支持、创业人才容易成功的发展之城,一座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各类人才充分涌现的和谐之城。(陆玲 魏长茂)

下载 泰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综述.doc

分享到:
大家都在看